一、抓改革求突破,增强商务发展新动力
(一)创新推进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。落实重庆自贸区总体方案,制定自贸区行动计划。按照“统一领导、分区管理、属地负责”原则,构建精简、务实、高效的自贸区管理体制。着力推动制度创新,建立以投资便利化为目标的投资管理制度,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,扩大投资领域开放;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,实施“一线放开、二线管住、区内自由”,优化监管模式;建立以金融开放创新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,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改革,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;建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,推动大部门制改革,建立分类综合执法体系,建立公共信用信息体系。探索建立“一带一路”战略政策支持体系和陆上贸易规则。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,强化口岸辐射服务功能,实现区内市场主体数量、进出口贸易、服务贸易、利用外资大幅增长。
(二)深化商务领域结构性改革。进一步统筹好全市商业商务设施建设,切实化解过剩产能,出台优化发展商业设施的意见。探索建立大型商业商务设施监测预警机制,引导规范布局。优化调整商业商务设施供给,盘活现有楼宇,引导过剩设施发展分享经济、协同经济,建设众创空间、文创空间等,力争大型商业商务设施空置率下降10%左右,打造特色楼宇100栋。大力降低流通成本,全面落实商务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措施,配合落实商贸流通企业“营改增”、降低社保费等改革措施。稳步推进融资租赁、商业保理业务健康有序发展。
(三)统筹推进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。优化外贸考核指标运用,加强定量考核和日常监督。加大通关改革协调力度,深化关检合作“三个一”,推进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建设,全面融入全国通关一体化管理大格局。健全口岸经济发展新机制,提升三个“三合一”开放平台的辐射带动能力,充分发挥全市现有口岸场所的作用,加快推进在五大功能区域搭建口岸经济发展新平台,依托口岸培育开放型经济新增长点。优化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机制,着力抓好两江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。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在产业积累、升级,扩大利用外资和进出口的先导作用。
二、稳增长调结构,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
(四)做稳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。积极推动我市汽摩、通机、化医、手机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,培育以质量、技术、品牌、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。提升外贸企业跨国经营能力,支持传统专业外贸公司从代理、经营向供应链全流程管理转变,做大贸易规模。培育一般贸易新增长点,大力推动汽车整车进口,做大肉类产品进口规模,扩大茧丝绸产品出口。积极引进智能穿戴、VR(虚拟现实)设备、服务器等前沿产品,推动我市电子信息产品转型升级。加快建设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基地,启动认定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园工作,推动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积极承接国内外灯具、服装、箱包等产业梯度转移,形成加工贸易多点多品种支撑。加快推进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指定口岸的验收工作,实现毛坯钻石加工贸易创新发展。优化“渝贸通”等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,加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。
(五)做大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。充分挖掘口岸优势、交通优势、政策优势,积极招揽货物来渝中转。培育“渝新欧+4小时航空”的铁空联运,着力引进乐视手机配套、现代汽车零部件、中地海外集团境外工程、聚美优品跨境电商等项目,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及原材料、零部件进出口,推动集群发展。做实总部贸易、转口贸易“有形空间”,以特定区域或楼宇为载体,规划培育外贸企业集聚发展,做好海关、税务、金融、外管等协同配套,切实加强服务和监管。
(六)做强服务贸易。加快服务贸易特色产业园建设,构建具有创新高地和增长极地两大功能的服务贸易平台体系,建立服务贸易平台考核评估机制。突出抓好保税展示交易、跨境结算等服务贸易重点专项工作,积极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,出台重庆市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指导目录,建立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名录库,开展服务贸易企业资质认证和品牌建设。建设服务贸易创新人才培训基地,鼓励大学生在重点服务贸易领域创业创新。推进两江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,加快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,促进服务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。
三、提质量推转型,形成商务发展新格局
(七)推动市场主体转型发展。支持有意愿有条件的商贸服务行业整合资源,组建集团,实现抱团发展。支持商贸企业通过兼并、参股、挂牌、上市等方式实现扩张。扶持发展一批批发零售、餐饮住宿、沐浴、人像摄影、家政服务、农产品流通、家庭服务、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龙头企业。充分发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,努力扩大融资担保资金池规模,不断探索解决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融资难题。鼓励批发零售、餐饮住宿、生活服务等企业到乡村、社区和市外发展连锁经营,全年新增连锁经营直营店100家以上。
(八)推动消费平台转型发展。完成并推动实施《中央商务区专业发展规划》,加快完善中央商务区功能布局,引导产业集聚发展。加快推动城市核心商圈转型升级、错位发展,全力推进智慧商圈建设。抓好特色商业街建设发展,推进南滨路、北滨路、鹅岭二厂等商业街转型升级,打造全国、市级特色商业街及中华、市级美食街(城)。推进社区便民商圈、便民超市等商业设施建设,打造开放性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。推进都市功能核心区专业市场搬迁转移。鼓励传统商品交易市场提升综合服务能力,加快平台化发展,培育一批转型升级示范市场。加快完善“主城区—区县—乡镇(社区)”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,探索建设双福农贸城等公益性农产品市场,推动区县农产品市场、城区菜市场、乡镇农贸市场改造升级。创建发展“商贸强镇”10个、乡镇商贸综合服务中心10个。大力推进农商对接。协同推动高速路服务区改造升级。
(九)推动商贸行业转型发展。实施实体零售提质增效专项行动,推动发展“零售+体验”、“商品+服务”、“线上+线下”等“新零售”。推进批发业向总部贸易平台转型发展,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的转变,发展现代商业代理制。推进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发展,积极引进知名品牌展会论坛项目落户重庆,办好全国糖酒会、中国零售业博览会、中国零售商大会等引进展会和渝洽会、高交会、文博会、立嘉机械展等本地品牌展会。全市会展总面积达到850万平方米以上,会展活动市场化率90%以上。推进餐饮住宿等生活服务业向便利化、精细化、品质化发展,完善服务体系。开展农家乐集聚区建设,打造培育2-3个农家乐集聚示范村落。继续搞好春节值守行动,办好第五届家庭服务节及餐饮住宿等生活服务业专项技能大赛。推动“互联网+回收”模式创新,建立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,扶持建设一批区域性回收利用基地、分拣中心和回收网点。鼓励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向医疗服务终端供应链延伸,发展院内物流服务。推动重庆医药现代物流综合基地项目建设。
四、重优化促创新,激发商务发展新活力
(十)规范发展电子商务。持续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,完善跨境电子商务“单一窗口”,培育“产业+跨境电商”特色园区,推进阿里巴巴“一达通”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,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及结算100亿元。突出抓好农村电商工作,充分发挥17个国家级综合示范区县的示范作用,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、快递物流、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、营销体系建设,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00亿元。开展“电子商务进社区”系列活动,创建一批电子商务示范社区。推动“重庆网货生产基地”建设和“重庆造”产品上线。规范电子商务主体经营行为。
(十一)优化发展商贸物流。推动南彭保税物流中心发展,推进国际多式联运,加强国际国内通关合作。深入推进三级配送体系建设,改造新建一批物流分拨中心、公共取送中心和末端公共取送点,促进现有末端配送网点向公共取送点转型发展。加快推进农村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(点)建设,完善农村物流县乡村三级网络。加快发展共同配送,探索建立配送车辆绩效与通行证发放结合机制。推进商贸物流信息化建设,培育智慧物流示范园区(基地)和示范企业。用好中央冷链物流专项资金,着力解决冷链物流信息化、标准化及其配套设施等薄弱环节。
(十二)千方百计扩大消费。建设全市统一的促销平台,组织实施好四季促销活动,集中开展“主城商圈、商贸企业、美食休闲、生活服务”联动促销,办好渝交会、夜市文化节、汽车消费节等消费类节庆展会,积极引进中国饭店文化节、中国厨师节。培育发展“服务消费、信息消费、绿色消费、品质消费、时尚消费”等新兴消费,大力推动汽车后市场消费,培育壮大消费增长新热点。打造品牌夜市,启动两江新区大型品牌夜市街区建设,鼓励各区县高标准建设夜市街区,拉动夜间消费。深化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,积极开展地方特色产品、老字号产品“全国行”、“网上行”和“进名店”等活动。组织引导主城商圈和大型商贸企业到市外周边地区宣传推广,扩大外来消费。大力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,扩大农村服务消费。不断优化消费环境,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,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发展消费金融公司。
(十三)加快推进互动融合。大力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,提高内贸领域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,鼓励外向型企业建立国内营销渠道。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,鼓励餐饮住宿、生活服务等传统商贸行业发展电子商务。大力推进产业融合,重点推进商贸行业与旅游、文化、工业、农业、金融、医疗、科技等行业的深度融合。大力培育跨界融合,积极推进万达文旅城、璧山六旗小镇、华侨城等一批重大商旅文项目建设。
五、聚优势广合作,实现“引进来”“走出去”新跨越
(十四)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量。拓宽利用外资领域,强化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招商引资。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,大力推行全价值链“垂直整合”招商。借助中新合作平台,探索资产跨境交易,引导企业赴新交所上市。优化发展总部经济,建立全市总部经济发展协调机制,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意见,大力引进以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公司为重点的大型企业来渝设立综合总部、地区总部和功能总部。积极推进德国大陆集团研发中心、意大利航空座椅、卡塔尔主权基金10亿美元投资等重大项目。吸引外资参与设立产业转移基金,承接一批外资产业转移项目落户。
(十五)开创对外投资新局面。支持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、港澳台地区及重庆友好城市设立境外重庆名优商品展销连锁店,尽快启动阿塞拜疆展销中心项目建设。探索建立境外物流体系和重庆企业境外产业园区,加快推进埃塞俄比亚黄金工业园、力帆俄罗斯和伊朗汽车等重点对外投资项目。稳步推进对外工程承包项目,协同推动中冶赛迪越南台塑钢厂、中冶建工阿尔及利亚房屋建设等重点海外工程承包项目。扩大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行业和类型,鼓励全产业链企业协同“走出去”,建立对外工程承包联盟。推动我市轨道交通和新能源产业“走出去”,带动装备制造业和成套设备出口。支持地产企业以投资开发境外城市综合体项目为依托,带动重庆建筑业上下游企业和餐饮企业“走出去”。
(十六)加强国际国内经贸合作。推进重庆与中东欧16国经贸合作,筹划在中东欧组织实施境外自办展,在重庆建立中东欧特色商品展示展销中心。依托中美省州合作机制,加强重庆与加州、密歇根州在汽车等领域的经贸交流。密切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,依托香港贸发局、澳门贸促局拓展国际市场,建立与港澳台地区交流的常态化机制。加强与东部地区尤其与长江经济带沿岸省市合作联动,承接“长三角”、“泛珠三角”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,积极推进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周边省市的经贸合作,编制实施《成渝商业功能区发展规划》。办好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第12届年会。
六、打基础增后劲,构建商务功能新体系
(十七)优化五大功能区域商贸产业布局体系。都市功能核心区重点打造现代高端商业商务集聚区,促进总部经济和高端、新兴商业商务集聚。都市功能拓展区依托绕城高速物流发展环,建设完善六大片区市场集群,承接都市功能核心区交易市场的批发贸易、物流配送功能,引导在建的大型交易市场调整优化规划,适度控制建设规模。加快建设城市发展新区成渝商业功能区流通产业腹地,促进重大流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区,促进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加快发展,加强商旅文融合,建设新兴商业商务集聚区。推动渝东北、渝东南地区商务服务业与农业、特色加工业、旅游、民俗文化等产业的联动发展,加快布局现代商务服务设施和商旅文集聚区,推进万开云板块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。
(十八)加快构建互联互通开放平台体系。突出重点抓好开放平台发展,出台《关于实施各类开放平台协同发展的意见》。继续推动在江津、涪陵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。推动设立进口粮食、植物种苗、木材等指定口岸。积极打造新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,完善与德国、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,加快项目引进,推进中德、中意等国别产业合作。促进长江沿线互联互通,牵头编制长江上游地区开发开放重大平台建设方案。
(十九)推进商务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。健全商务领域标准体系,加快电子商务、餐饮住宿、会展服务以及健康养老、家政服务、信息消费等服务消费标准的修订。逐步完善商务新兴领域法规标准体系,实现商务服务领域标准全面覆盖。强化标准实施应用,加大《绿色商场》、《绿色饭店》、《餐饮企业的等级划分和评定》、《重庆市农家乐等级评定与划分》等国家、行业、地方标准的宣贯力度。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,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公共仓储物流基础设施,引导使用标准化的托盘和新能源配送车辆,鼓励推广使用先进的作业流程标准。
(二十)推进粮食流通体系建设。完善粮油供应体系,加强市内外粮食收储基地建设,重点培育一批放心粮油加工、配送龙头企业,深入推进放心粮食进农村、进学校、进社区工作。打造粮食物流市场体系,推进西部粮食产业园等节点项目建设,支持长寿重庆粮食港口物流园区、江津德感粮油加工园区建设。健全粮食储备体系,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。强化市区(县)两级地方储备粮管理,加快150万吨储备粮仓库建设,抓好市储备粮公司17个直属库信息化建设,提升科技储粮和粮油管理信息化水平。完善粮油加工体系,重点培育一批粮食加工骨干企业,努力延伸产业链条,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。强化粮食质量检测与执法保障体系,提升粮油质量监督和检验检测能力,完善三级检测体系,确保粮食质量安全。
七、优服务强保障,树立商务系统新形象
(二十一)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。积极推动《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条例》立法进程,启动《重庆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》修订工作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整合优化内外贸行政审批流程,全面推行网上行政审批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完善“先照后证”衔接制度、随机抽查制度。探索推进商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。完善重庆12312商务举报投诉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。推动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。完善全市商务诚信信息系统,丰富商务企业诚信基础信息数据库,完善信息公示与管理机制,推进商务领域诚信示范创建和第三方信用评价,营造诚信经营氛围。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,建立商务部、地方商务主管部门、商协会和应诉企业“四体联动”应对机制,努力维护产业安全。
(二十二)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,提升商务便利化程度,不断完善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、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,提升网上公共服务水平。完善境外投资管理,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,深化境外投资企业备案制改革,简化境外投资注销程序。建立完善信息网络共享平台,落实新闻发布制度,建设商务委门户网站、政务微博、微信公众号,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。
(二十三)强化市场保障供应。深化储备体系建设,加强市级储备猪肉、食糖、应急物资在库监督管理。深化保供体系建设,加强市级保供企业管理,实施“1131”提升工程,完善八省区市联储联保机制。深化应急体系建设,科学布局保供应急网点,系统培训保供应急队伍,逐步完善装备设施,推进规范化、标准化建设。深化调控体系建设,保障市场供应,确保生活必需品不断档脱销。深化军粮管理体系建设,抓好军供危仓老库项目建设,积极创建“重庆军供”品牌,争创2个以上军供站入围全国百强军供站。
(二十四)加强监测监控。进一步完善行业统计监测制度,积极完善电子商务、服务消费、服务贸易等统计调查制度,真实反映消费市场状况。加强市场运行监测预警工作,强化典当、拍卖、融资租赁、商业保理、商业预付卡等行业风险监控。强化应急风险评估,做好商场、超市、批发市场、特色商业街区、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及液化石油气、粮油储备等行业安全工作。严密防范商业领域金融风险,加强对商铺、市场、写字楼等各类商业地产的监测。落实信访稳定责任,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,做好信访群体稳控工作。
(二十五)切实加强系统建设。加强党的领导,不断创新商务系统党建工作。加强商务系统作风建设,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、“三严三实”、“两学一做”等学习教育成果,进一步增强“四个意识”特别是核心意识、看齐意识,严守政治纪律、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。加强商务行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,积极组建全市商务行业社会组织综合党委,理顺商务行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机制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,加大执纪问责力度,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。加强商务领域基础性、前瞻性、战略性理论和课题研究,提高商务领域科学决策咨询能力。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,营造敢于担当、积极作为的工作氛围。强化商务干部教育培训,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。做好送温暖工作,推进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和茧丝绸产业精准扶贫,巩固扶贫攻坚成果。注重机关文化建设,重视离退休干部和群团工作。做好保密、档案等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