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展团网会展信息| 服务配套|

首页 » 重庆 » 会展信息 » 正文

重庆吁设立内陆ECFA先行先试区 构建"重庆台湾城"

发布日期:2012-12-18 08:45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。点击 “ 发现 ” ,
使用 “ 扫一扫 ”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 12月14日,第四届“重庆·台湾周”在重庆会展中心拉开帷幕。洽谈、交流、合作……这次活动共吸引了500多家企业、2000多位客商参与。作为渝台两地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之一,一年一度的盛会也见证了台商在渝投资的持续升温。

  两年前,同样是在“重庆·台湾周”上,海协会和海基会在渝签署了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》(ECFA)。国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评价说,此举开启了两岸经济互利双赢的新时代。

  无疑,重庆正逐步成为西部地区台资台商重要聚集地。然而,台商在渝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,重庆可在哪些方面先行先试,也成为渝台两地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关键。今年3月起,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牵头就此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专题调研,建议在重庆设立内陆ECFA先行先试区,并就将重庆打造成为内陆继广东、福建之后,以发展笔电产业链为龙头的第三大台商聚集地提出对策建议。

  台商在渝投资持续升温

  2011年,台湾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在《2011年台商投资环境及风险调查报告》中发布,重庆是台商最推崇的位居大陆第二位、西部地区第一位的投资城市。

  回顾台湾对大陆的经贸概况,不难发现,到2004年,台湾对大陆投资金额开始呈增长之势,2005年趋缓,2006年至2007年呈较快增长,2008年基本持平,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较大冲击,2010年ECFA签订后有了快速回升和发展。

  伴随着大的发展趋势,在ECFA的签署地,渝台产业合作也呈现上升态势。

  统计显示,2011年,全市新增台资企业117家,同比增长39.3%,实际利用台资超过我市1988年至2007年20年实际利用台资的总和。截至2012年7月,我市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135家,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45家。与此同时,“十一五”期内我市常住台胞(含台商)呈增加之势,2011年在渝常住台胞1989人,临时来渝台湾居民78174人次。

  “目前,渝台产业合作已实现全面开花。”参与调研的原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邹小平表示,渝台产业合作,信息产业合作最富成效。宏碁、华硕、富士康、广达、英业达等全球知名企业,先后在渝投资总额超百亿,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庆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。此外,金融、物流、现代农业也成为台资在渝投资的重点产业。

 产业平台多但缺乏周全规划

  随着渝台合作的升温,我市多地也纷纷搭建了产业合作平台。如渝北、沙坪坝、北碚分别创建的台商工业园、微电信息园、农民创业园。此外,璧山、永川、铜梁、合川、南川等区县园区也纷纷圈地招商,吸引台商台资入驻。

  事实证明,台资企业在渝发展平台分区式、组团式的模式,促进了台资企业在渝的“全面开花”,但同时各自为政、各唱其调、园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原因,成为很多产业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。

  对此,邹小平也深有同感。在她看来,部分区县“筑巢引凤”中,在依据全市和本地特点构思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、建构中介服务体系、建立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等方面,还缺乏周全的规划,因此除了IT产业一项独大外,其他产业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和形成有规模的产业群落。

  同样,在台商生活方面,参与调研的台盟重庆市委主委李钺锋认为,台湾人极具海岛生活“扎堆”的习性,但目前重庆还缺乏一个能够集经营生产、社区服务和居家生活的平台,难以实现台商在重庆经营和生活的在地化。

  ECFA先行先试 构建“重庆台湾城”

  为推动渝台合作的深化升级,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提出,在重庆设立内陆ECFA先行先试区,将重庆打造成为继广东、福建之后,以发展笔电产业链为龙头的第三大台商聚集地。建议重庆市政府向国家相关部委商请,在ECFA后续协议商谈中,对目前尚未在大陆全方位开放的领域,将重庆纳入先行试点开放城市,在渝台合作上包括投资贸易便利化、知识产权保护、海关合作、金融合作、电子商务合作等方面给予支持。

  调研组认为,当前,首要任务是尽快研究制定《渝台产业合作规划》,加强渝台产业深度对接。即明确渝台产业合作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,制定未来10年、20年产业发展的蓝图;依托重庆现有产业基础和特有优势,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,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、IT产业为龙头、服务业为支撑的渝台产业合作体系。

  同时,鉴于渝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、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、日趋丰富的交流交往,调研组认为有必要创新对台思路,打造涵盖台湾社会元素、缩影台湾生活的“重庆台湾城”。

  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周群表示,“重庆台湾城”将集聚台湾居住、经贸、会议会展、配套保障、行政办公等诸多元素,成为台商集中生活的住宅区、台商在渝发展风貌展示区、两地历史渊源集中回顾区、两地经贸人文交流的联谊区、台商生活本地化的配套区、服务台商在渝投资的示范区,并在子女入学、就业、就医、住房等方面出台先行先试政策,推动在渝台商立足重庆发展的在地化问题的解决。记者 戴娟

       来源: 华龙网-重庆日报

 
扫描展团网微信二维码,关注展会、会议节庆、展销会、会展服务,关注"展团网"微信公众号即可 展团网
 
网站首页 | 行业分站 | 城市分站 | 参展意向登记 | 展会宝 | 版权隐私 | 使用协议 | 联系方式 | 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排名推广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
桂ICP备11003182号
统一社会信用代码: 91450100697643558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