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展团网会展信息| 服务配套|

首页 » 重庆 » 会展信息 » 正文

每个群体都需"被注意"疯狂"造节"让人人有节过

发布日期:2013-01-14 08:43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。点击 “ 发现 ” ,
使用 “ 扫一扫 ”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

西南大学女生节活动现场 网友图

  “反思2013网络节日”之疯狂造节

  记者 王超 实习生 刘雨

  为什么能有妇女节,就不能“造”一个“男人节”?为什么有“女生节”,就不能再有一个“男生节”?……当这些看似钻牛角尖的问题被抛出来后,一旦得到众多网友的迎合,在经过网络持续发酵之后,一个个看似无厘头的节日就由此诞生。

  1月9日,本报报道的《悲催,今年有17个网络“数字节”》让众多网友感叹,现在的网络节日真是过不完。除了那些“数字节”,网络上悄然流行多个针对不同群体的专属“节日”。专家表示,网络疯狂“造节”的背后,彰显出社会群体的多元化,每个群体都需要“被注意”。

  “女生节”

  男生对女生有求必应

  流行指数:★★★★

  造节理由:每年的“三八”妇女节,高校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,又不想放弃女性的节日特权,不知何人提议,从此以后就有了“女生节”,时间定在三·八妇女节前一天—3月7日。

  在微博上输入关键词“女生节”,立马会跳出970多万条搜索结果。网友“Lena”是西南大学一名大二学生,去年3月7日,她终于真正感受了一次传说中的“女生节”。这天早晨,在学校通往食堂的路上,有人挂起了写有“男生们都说,咱西大女生最可爱”字样的横幅。在一栋女生宿舍楼下,两排男生手里提着买好的早餐,大约7点半左右,当班上的女同学一个接一个陆续走出宿舍大门时,男生们就快步上前为女生们提包,并递上热腾腾的早餐,甚至还有的男生将脸盆、塑料桶当乐器,为女同学唱歌……

  “男生节”

  呼声高,重庆还不流行

  流行指数:★★★

  造节理由:“女生节”的种种特殊待遇引起了男生的强烈“嫉妒”。其实,在中国,男生节比女生节创立得更早,那就是每年11月12日的清华男生节。

  记者在重庆多所高校调查发现,“男生节”在重庆并不流行。不过,设立“男生节”的网络呼声并不小,记者在微博输入关键词“男生节”,有490余万条搜索结果,不少网友建议,为公平起见,也应该设立一个“男生节”。

  其实,国内还真有高校设有“男生节”。据媒体公开报道,每年的11月12日是清华大学“男生节”,在去年的清华“男生节”上,清华女生们在校园打出数十条趣味条幅为男生祝福,并以送戒指、美食,献情歌等方式讨好男生。

  “男人节”

  让最累的人休息一天

  流行指数:★★★★★

  造节理由:“男人工作压力山大,却不能像女人一样撒娇哭泣表露自己软弱的一面,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专属节日?”网友“碧海蓝天”的声音说出了众多网友的心声。随着网络上设立“八三男人节”的提议逐渐升温,这个与“三·八妇女节”对应的“男人节”在网络虚拟世界开始悄悄流行。

  在2012年“男人节”当天,在大渡口区上班的熊浩就收到了老婆发来的“男人节快乐”的短信,这也是他第一次过“男人节”。“确实让我感动了一整天”,熊浩说,当天晚上,由老婆“做东”,两人一起到外面吃了一顿火锅,老婆还特地放他的“假”,允许他晚上出去和朋友打麻将。熊浩说:“男人也有累的时候,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关心,都会让自己觉得很感动。”

  在个别城市,有些公司还会在“男人节”这一天为男员工放假。

  “剩女节”

  哪一天过无统一说法

  流行指数:★★

  造节理由:大龄剩女不能过“女生节”,又不想过“妇女节”,那理所当然,应该有一个“剩女节”了。

  记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,“剩女节”在网上的呼声很高,通过搜索引擎检索“剩女节”,能找到5万余个搜索结果,但具体哪一天是“剩女节”,并无统一说法。

  “既然3月7日是‘女生节’,3月8日是妇女节,大龄剩女既不能过‘女生节’,又不想过妇女节,那3月9日理所当然就是‘剩女节’了。”网友“空谷木青”的理由似乎很充分。不过也有网友认为既然是剩女,那么每年11月11日的“光棍节”便是“剩女节”。但网友“笑忘书”认为,所谓的“光棍节”主要是剩男的节日,应该把12月12日单独定为“剩女节”。也有网友建议将与圣诞节相邻的12月26日定为“剩女节”……不过,大部分网友比较认同3月9日为“剩女节”的说法。

  记者发现,网上还有“宅男节”、“宅女节”等诸多网络节日呼之欲出,但应者寥寥。记者总结发现,只要某个名词能成为代表某一类人群的标签,都有可能被网友们拉出来“造节”。

  观点

  每个群体

  都需要“被注意”

  对于这些流行于网络的节日,有人调侃它们没有内涵,但也有人礼待它们,因为这些“节日”都有着明确的主题,可以让每个人都有“节”可过。

  资深业界观察家、速途网评论中心主编丁道师告诉记者,在网络疯狂“造节”的背后,也体现出了社会群体的多元化,每个群体都需要关爱,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,由于国家法定假日有限,于是人们便想起了通过创造一个专属“节日”,让自己能够彻底去放松、休息。但每一个网络“节日”走红的背后,几乎都离不开电商的推动,最好的例子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“网络情人节”和“光棍节”。

  重庆社会学家谭刚强表示,网络衍生出来的“节日”大多以娱乐为主,反映出年轻人游戏、好玩的心理,如果能产生积极的影响,没有必要加以否定。但一般来说,很多网络“节日”都缺乏文化内涵,很难产生像传统民俗节日那样的巨大影响力,一旦丧失生命力,过几年就会被自然淘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来源: 重庆商报

 
扫描展团网微信二维码,关注展会、会议节庆、展销会、会展服务,关注"展团网"微信公众号即可 展团网
 
网站首页 | 行业分站 | 城市分站 | 参展意向登记 | 展会宝 | 版权隐私 | 使用协议 | 联系方式 | 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排名推广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
桂ICP备11003182号
统一社会信用代码: 91450100697643558Q